您现在的位置: 外语爱好者网站 >> 汉语教学 >> 休闲娱乐 >> 正文

嫦娥的前世今生
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更新时间:2019/3/20
嫦娥的前世今生
作者◎马伯庸
 嫦娥号拽着玉兔车登月了。嫦娥奔月、玉兔捣药这两个中国文化里最美好的意象,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。如今这些传说能实现——哪怕只是名义上实现——实在是一桩美妙的联想。 嫦娥奔月,人人都知道,不过嫦娥同学的真实身份,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。本着八卦的精神,我们也不妨人肉一番。看看这位神仙姐姐的前世今生。 嫦娥本名叫桓娥或姬娥,避汉文帝刘桓的讳而改为嫦。右边的常,上面是尚,下面是巾,尚的本意是摊开,巾指布,合在一起,即是日常穿着,后又引申出持续之意。常字加女,即是不死之女。嫦娥不是偷吃了不死药吗?所以这个名字,真是名副其实。 最早《山海经》里的记载,月神叫“常羲”,也叫常仪、尚仪。常羲和她姐姐羲和嫁给了帝俊,羲和生了十二个太阳,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,姐妹俩一个成了太阳他妈,一个成了月亮他妈。古音读羲为娥,嫦娥的最早原型。恐怕和常羲有关。 在江陵王家台秦简《归藏·归妹》有这么一句残缺不全的话:“昔者恒我窃毋死之□□□奔月而支占□□□。”《归藏》是夏代所用卜书,与《连山》、《周易》统称为《三易》。可见早在夏代,已经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。 汉书《淮南子》中《览冥训》一篇里,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经成形:“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,姬娥窃以奔月,怅然有丧,无以续之。”可这个版本的《淮南子》,是今本,不全。有人在另外一本书《初学记》里找到引用古本《淮南子》的记录。在“姬娥窃以奔月”后头,多了三句特别可怕的话:“托身为月,是为蟾蜍、而为月精。” 等等,我们没看错吧? 娇滴滴的美女嫦娥到了月亮,居然变成了一只大蟾蜍?癞蛤蟆想吃天鹅肉,这我们知道。但癞蛤蟆自己就是天鹅变的?古人不是在故意抹黑嫦娥吧? 还真不是。古代中国人一直把月亮的阴影当成两种动物:一种是兔子,一种就是蟾蜍。屈原《天问》说过:“夜光何德……而顾菟在腹?”夜光就是月亮,顾即指蟾蜍,菟是兔子。可见在春秋时代,大家认为月亮上头趴着的正是一只蛤蟆一只兔子。 这个看法到汉代也没断绝。马王堆曾出土一幅汉代帛画,右上角是一轮红日。红日里有一只赤乌;左上角是一轮弯月,月上赫然就画着一只癞蛤蟆。至于它们在月亮上做事,乐府有一首《董逃行》说得很清楚:“采取神药若木端,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”,兔子捣药,蟾蜍负责捏药丸,分工明确。 嫦娥可不光是变成癞蛤蟆就完了。太史公《史记·龟策列传》中讲到万物都有克星时举了个例子:“日为德而君于天下,辱于三足之乌。月为刑而相佐,见食于虾蟆。”意思是说:太阳牛不牛?要被三足乌欺负;月亮牛不牛?还要被蛤蟆吞噬。 也就是说,嫦娥变成蛤蟆以后,还要去干天狗的勾当——食月。月食的时候,老百姓们敲盆打锣吓唬的不是天狗,而是青蛙公主嫦娥…… 后来古人也觉得这事实在太恶心了,便把嫦娥变蟾蜍这段从《淮南子》里删掉,以保留了她当初最美好的形象。传播的人故意略去此节不讲,免得破坏小清新们的心情。食月这事,也交给天狗代劳。嫦娥就此洗白。再没人提蟾蜍的事了。不过“蟾宫”一词倒是保留下来,成了月亮的代名词,“蟾宫折桂”还成了祝福科举中举的一句吉祥话。 李商隐写过一首《嫦娥》诗:“嫦娥应悔偷灵药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”嫦娥在广寒宫夜夜后悔,说不定正是因为她没料到自己会变成癞蛤蟆吧…… 选自《看天下》 没有相关文章

嫦娥的前世今生:/kjwy/yule/201903/57920.html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