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虑有正常和病理之分
焦虑是人在缺乏充分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,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、紧张恐惧、顾虑重重、坐立不安,常表现在三个方面:心理症状,紧张、担忧、烦躁、害怕、惊恐;躯体症状,出汗、血压升高、瞳孔扩大、心悸、胸闷、尿频;运动症状,震颤、小动作多、坐立不安。
焦虑有正常焦虑和病理焦虑之分。因一定原因引起、可理解的、适度的焦虑都属于正常焦虑;病理焦虑是指没有明确的致焦虑环境因素,或者是环境因素和反应不相称出现的严重或持续的焦虑反应。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焦虑便是病理焦虑:因该症状而就诊或求助;服药试图减轻症状;症状影响社会功能或产生明显苦恼。
考前紧张不等于考试焦虑
适度的压力具有激励作用,压力过大可使人产生焦虑情绪,导致注意力涣散。如果一个人时常出现以下症状,说明压力较大:
身体症状:心悸,有时感到心脏猛烈跳动,爱出汗,饮食不规律,便秘或腹泻,常做噩梦。心理感受和行为变化:经常疲劳,注意力不集中,内心不安,因为急躁易怒而影响与他人的关系。有时不能把握自己,情绪和行为很不稳定。
压力会引起考生两大焦虑反应。考前焦虑:发生在重大考试前半个月至一个月,精力不集中,心烦意乱,头痛、腹泻等;考试焦虑:考试中出现的过度紧张、大脑空白,原来熟记的材料不能回忆。有的人伴有手抖、口干、头昏、心率过快甚至休克,也即“晕场”。
考前出现紧张情绪是人类神经机制在起作用,无法抗拒。适度的紧张会调动我们身体的能量,有助于完成任务。那么,什么是适度的紧张呢?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,复习处于兴奋状态并且不易疲劳;睡眠也许不如平时塌实,但醒后立即觉得精力充沛;进考场之前心跳加速,拿到试卷后可能仍然心绪难平,但不久就专心致志地答题;有时想到考试可能觉得很紧张,但只要进入学习状态后这c00aa32906d628f731f87734067b324f些想法就会消失。
不要竭力去克制焦虑
考试焦虑的产生和内心期望值、自我态度、神经类型、过去的考试经验、应试技巧密切相关。焦虑本身并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认为紧张焦虑必然妨碍学习,急于将紧张情绪排除,并固执地认为只要排除了紧张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和考试。我们要学会接受焦虑,不夸大焦虑的作用,不去竭力克制焦虑。考生适当做一些深呼吸、听音乐、打球、跑步、与老师同学交流等,都有助于调整情绪。
家长也要调整心态,别把焦虑情绪带给考生;学校应尽量减少诸如“越过高三、成败在此一举”等刺激性宣传口号;社会过分的关注如一切为高考让路、施工停止等会营造紧张气氛,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轻松和谐氛围。